來源:人民網 陳廷海是湖北省當陽市半月鎮(zhèn)紅光村村民。2006 年 6 月,紅光村及周邊村的村民像往年一樣,將當年收獲的上百萬斤油菜籽交給陳廷海,由他負責售賣給一家油脂廠,油脂廠老板卻在一天夜里突然不見蹤影,陳廷海因此背上 98 萬元債務。對此,陳廷海立下誓言砸鍋賣鐵也要把錢還上。此后的 17 年里,為償還 210 戶鄉(xiāng)親的欠款,他和妻兒勤勞苦作、省吃儉用,風雨踐諾。陳廷海曾因誠實守信當選 “中國好人”,被網友親切地稱為 “信義老農”。 17 年的光陰,意味著什么?對陳廷海來說,過去 17 年里,他最高興的時候之一就是還錢的時候。陳廷海用 17 年的堅持跑出了一場履行承諾的馬拉松,也將 “誠信” 二字一筆一畫寫在了自己的人生答卷上。 “只有還清,我才能挺直腰板做人!” 一句話,道出了陳廷海還債的初心。天還未亮,他就下地干活,把 13 畝農田管護好;日頭正大,他卻跳上貨車,將幾千斤玉米運往鎮(zhèn)上的專業(yè)合作社;除了買鹽,買日用品,交電費,陳廷海幾乎拒絕任何消費,衣鞋都是親戚們送來的舊物…… 陳廷海一點一點地攢、一塊一塊地還。從 45 歲到 62 歲,從感覺 “兩腿癱軟,眼前發(fā)黑”,到承諾 “我砸鍋賣鐵也會把錢還上”,從城里的建筑工地到農戶家的曬場,陳廷海以純樸的道德感將信義踐之行之,既獲得了同村鄉(xiāng)親們的信任,也贏得了全社會的敬意。 善人者,人亦善之。陳廷海做糧食經紀人時,誠信一直是他在村里的金字招牌:他收糧食,市價漲了,就高不就低;市價跌了,則按約定的保值價收糧。生意外,他也不忘幫襯鄉(xiāng)親們:有人跟他借錢治病,有人找他借小孩的學費,他都一一應允;就連鄉(xiāng)親們買種子、化肥、魚苗、飼料的錢,他也常幫忙墊付。因為這種樂善好施,他也贏得了鄉(xiāng)親們的信任。在陳廷海舊債未清的情況下,許多鄉(xiāng)親仍毫不猶豫地借錢、借糧給他,還有鄉(xiāng)親鼓勵他 “只要人在,比什么都強”。一個人的本分和善良,一個村的寬容與理解,蘊藏著令人動容的人情溫暖,傳遞出持久深沉的精神力量。 人無信不可,民無信不立。契約不僅是書面上的白紙黑字,更是一種說話算數的 “良知”、一種自我約束機制。只有當個體人性中的善良和責任得到充分重視,公共秩序和社會文明才能得到堅固支撐。在廣東,藥店店主豆碧珍在湛江市硇洲島 30 多年誠信經營,守護著島民的健康和用藥安全;在湖北,退伍軍人馬盈安為了一句約定,替犧牲戰(zhàn)友盡孝 22 年…… 近年來,我國各行各業(yè)涌現出一大批守信踐諾、以誠立身的榜樣。他們可能沒有豪言壯語,也罕有驚天壯舉,卻以內心樸素的道德自覺,托舉起良知善行,彰顯出品格擔當。 做事先做人,做人必誠信。相信陳廷海的故事將激勵更多人真誠做人、守信做事。一個個高舉的誠信火炬發(fā)出的光芒,也必將照亮全社會通往美好未來的前行之路。 ( 編輯:wlh ) |
用一生書寫誠信答卷
“信義老農” 陳廷海
來源: 發(fā)布日期:2025-04-28 打印

- 上一條:“誠信之星” 彰顯時代文明坐標
- 下一條:“包子婆婆”:13年蒸出誠信與溫情